|
已高齡九十二歲的清水阿嬤吳廖偷,仍繼續以健康硬朗的生命腳步往前走。她就宛如一粒不起眼的刈菜種籽,一旦落在田埂邊緣,便緊緊咬住土地,大勢聲張地活動起來,堅持生存。
回顧其過去九十多年的歲月,她的人生足跡跨過日據時代、二次世界大戰,以及國民政府來台後所發生過的種種時代劇變。因為生活艱困,她當過別人家的養女,為了養活一家老小,她扛上沉重的扁擔、包裹,壓彎自己的身軀,向這個動盪時代討生活。到車站賣香、賣米粉、賣估衣,到山林裡撿蟲窩、相思籽、柴枝,直到有了自己的餅舖,不再南爭北討,更將之經營得有聲有色,過去向客人們喝玲瓏的氣魄與實在依然不減。
幾乎每個時代的角落細縫,都有阿嬤堅強無畏的身影。而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,僅識得幾個字的阿嬤,可以神準地為他人逼籤,解說觀音佛祖的意旨。但阿嬤卻謙虛地說:「是觀音佛祖穿過我的耳,跟我講的,我才會哪!」
一路走來,風雨不斷,但阿嬤仍穩篤地紮根於這樸實淳厚的清水小鎮,不畏一切地生長茁壯成有六十五個子孫的生命大樹。她的眼睛見證過清水鎮的變遷,以及它背後更宏大的時代巨流。藉著兒童文學創作家吳念融女士飽含鄉土情懷的文字,以及繪者翁君菱小姐風格溫馨懷舊的繪圖,讀者們將進入時光隧道,透過阿嬤的人生,看到清水鎮的百年風貌。
編輯小貼士:關於阿嬤的生命之源──清水
一六五○年:
荷據時期,本地稱為「牛罵社」,當時有五十八戶,一百九十三人。本地原為平埔族拍瀑拉族(Papora)牛罵社(Gomach)之社域,地名「牛罵頭」即是Gomach音譯而來。另又稱「寓鰲頭」,因清水東境有一鰲峰山,故稱之。
一七二三年至一七三五年:
創建清水調元宮,即今三山國王廟。
一七三一年:
十二月大甲西社番變,次年亂平後,牛罵社改名為「感恩社」。
一七三三年:
漢人向本地平埔族人承墾境內十三莊之地,分別為秀水、三塊厝、客莊、橋頭、田寮、後莊、社口、頂湳、下湳、菁埔、埤仔口、山腳、水碓等。
一七五○年:
創建觀音亭,即今日之紫雲巖。
一八九五年:
臺灣正式納入日本版圖,日本設三縣一廳,本地屬臺灣縣。
一八九六年:
本地改制為臺中縣,縣廳下再設「街」、「庄」,並置「街長」、「庄長」。本地稱「牛罵頭街」。
一九○七年:
日本政府依公共埤圳認定,合併五福圳、金裕本圳、國聖廟圳、高美圳、埤仔口圳等五圳,統稱為「五福圳」。
一九○九年:
本地改屬臺中廳沙轆支廳「牛罵頭區」,設區長。
一九二○年:
臺灣地方改制,全臺設五州二廳,下設市郡及街庄。因鰲峰山麓下「埤仔口」有一靈泉,清澈可鑑,本地因而改名為「清水」,是為「清水街」,屬臺中州大甲郡。 |
|